天津北方网讯:近日,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建筑学院“遇建非遗 匠心筑梦”实践团深入蓟州区侯家营镇打渔庄村,以“非遗传承+红色教育+乡村振兴”主题开展七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,构建多维度社会实践模式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
活动中,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蓟州区侯家营镇打渔庄村,在老宋庄小学,一连七天的“非遗文化周”以“主题教学+沉浸式体验”形式,生动讲解非遗文化。其间,世界技能大赛冠军、特级技师伍远州宣讲“工匠精神”,从建筑美学角度提出“砖雕融入村庄景观改造”的设想。团队深入田间发放非遗科普手册,用通俗语言讲解非遗历史与工艺。非遗展览现场,吸引了村民驻足,推动非遗真正“活”在当下。
作为满族聚居村落,打渔庄村既承载着多民族交融的文明印记,更铭刻着抗日战争的红色记忆。实践团抵达后,通过入户访谈、遗址探访、档案研学等方式,系统梳理村庄历史文化脉络。队员们肃立于抗战惨案遗址前,纪念碑上镌刻着侵略者的暴行史实。打渔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帅以沉痛语调还原历史场景,让青年学子深刻领悟和平来之不易。随后,团队参观党史馆,走访村中老党员,聆听革命年代的奋斗故事。队员刘温在访谈后感慨:“老党员口述的峥嵘岁月,让我真切触摸到信仰的温度,这些红色记忆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坐标。”
实践期间,团队结合专业特长制作抗日纪念碑模型,将村庄建筑特色、非遗符号与红色元素有机融合。村支书手持模型动情地说:“这不仅是一份礼物,更是一份承诺,我们会保护好村里的文化和历史,让更多人了解打渔庄村。”
展开剩余30%活动尾声,双方在侯家营镇政府举行共建签约仪式,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。村民赠予团队的锦旗上,金色大字熠熠生辉,承载着对青年实践成果的高度认可。
此次实践以文化为纽带,让非遗技艺在乡村土壤中焕发新生,使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。走访过程中,实践团队看到村里的文化广场上,老人们正带着孩子们唱红歌,欢快的旋律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,村民们热情邀请队员们加入,嘹亮的歌声中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传递着浓浓的爱国情怀。未来,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,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绚丽绽放。
记者 张艳
发布于:北京市长宏网配资-场外配资网站-重庆股票配资-好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