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嘘寒问暖的“干儿子”比亲生子女更常出现,骗局便已成功了一半。 大连山海集团的惊天骗局宣判,主犯周志峰被判无期徒刑,数十万老年人的毕生积蓄化为乌有,这起打着“康养旅居”旗号的骗局,警示着我们:银发经济的盛宴背后,潜藏着怎样的深渊?
一、温情陷阱:从“阿姨叔叔”到“爹妈”的精心布局
山海集团的骗局并非仓促出手,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“温情攻势”。它从细微之处入手,逐步瓦解老年人的防线:社区免费派送鸡蛋、毛巾,健康讲座上“专家”们声情并茂地讲解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,工作人员则由最初的“阿姨叔叔”,逐渐转变为亲切的“爹妈”,精准击中老年人渴望陪伴与尊重的内心需求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,如同春风化雨,悄然打开老年人的心扉,为后续的骗局埋下伏笔。
二、体验诱导:几百元撬动百万养老钱的魔力
展开剩余80%初步建立信任后,山海集团祭出第二招:低价康养游。几百元就能前往海南三亚、山东威海等风景名胜。旅途中,老人们会被精心安排参观所谓的“会员专属康养基地”,工作人员强调这些地方“外人有钱也进不来”。面朝大海的“养老房”、崭新的按摩椅、先进的理疗设备,营造出令人向往的理想晚年生活,在潜移默化中,老人们的心防逐渐崩塌,对山海集团的信任达到顶峰。
三、致命收割:20%收益与VIP至尊卡的诱惑
信任达到巅峰,便是收割的时刻。山海集团推出3万到100万不等的会员卡,销售话术直击老年人的痛点:“本金绝对安全”、“年化收益20%”、“免费入住康养基地”、“定期赠送海参、燕窝”。更诱人的“VIP至尊卡”则承诺“投资越多,收益越高,养老越有保障”。这套组合拳威力巨大,许多老人不仅倾尽所有积蓄,甚至还拉上亲朋好友一起入局,将这视为一份为晚年生活购买的“保险”,全然不知自己掉入了精心设计的陷阱。
四、画皮之下:温情背后的资金游戏真相
事实证明,这个感动无数“爹妈”的“孝子”企业,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。天眼查显示,山海集团旗下众多子公司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,但大部分经营地址虚假,甚至彻底失联。宣传册上那些金碧辉煌的“康养基地”,大多是经过PS处理的图片,或者临时搭建的样板房。山海集团真正贩卖的,并非康养服务,而是精心编织的虚假故事。他们深谙老年人对健康、尊严、关注和价值感的渴望,利用“幸福工程”、“民族复兴”、“社会责任”等宏大叙事作为包装,欺骗老年人的信任。
五、高明伪装:政策背书与变脸游戏的双重策略
山海集团的骗局之所以能够得逞,还在于其高超的伪装技巧。2022年疫情期间,他们免费发放5.8万片退烧药,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形象,以至于案发后仍有老人为其喊冤。为逃避监管,山海集团频繁更换法人、迁移注册地址、拆分业务主体,玩起了“变脸游戏”,让监管部门难以摸清其全貌。“康养扶贫”、“响应国家战略”等宣传,甚至让一些基层组织为其提供场地,营造出“官方认可”的假象。
六、行业冰山:疯狂复制的“山海模式”
山海集团的覆灭并非个例,几乎同时,“山屿海集团”也因涉嫌诈骗被立案,涉案金额高达25-40亿元。其手段与山海集团如出一辙,甚至更胜一筹——推出“麦子租赁”平台,宣称租赁电子产品就能获得12%年化收益,本质上是多开资金池,让骗局披上“多元化”外衣。“小恩小惠吸引—体验活动建立信任—高价产品收割”的模式,已成为此类骗局的标准流程。它们偏爱康养、旅游、农业等监管薄弱且易于打“情怀牌”的领域。“山海模式”正被全国各地企业疯狂复制,目标始终锁定在那些有钱、有闲、有健康焦虑的中老年人身上。
七、银发经济的双刃剑:盛宴还是深渊?
中国正加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,庞大的老年群体催生了规模突破7万亿的银发经济。各路资本涌入养老市场,康养小镇、医养结合、智慧养老产品层出不穷。然而,银发经济并非普通消费市场,老年人风险承受能力低、信息渠道单一、决策易受情感影响,在面对复杂的金融产品时往往处于绝对劣势。监管的滞后和资金监管漏洞,使得真正踏实服务的企业举步维艰,“空手套白狼”的骗子却大行其道。地产商转型只为拿地套政策,医疗企业盲目跨界,加剧了行业的泡沫化风险。
八、警钟长鸣:守护父母的晚年安宁
山海集团的判决为这场骗局画上了句号,但警示远未结束。监管部门必须立即行动,建立预售资金监管制度,健全行业信用体系,严厉打击非法集资。对每个家庭而言,多倾听老人的焦虑,参与他们的财务决策,比事后追悔更有意义。面对“高收益康养”的诱惑,保持清醒才能守护父母毕生心血,他们的体面晚年,不该成为骗子的暴利源泉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长宏网配资-场外配资网站-重庆股票配资-好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